今天是:
网站首页 人大要闻 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重大事项 人事任免 监督工作 人大代表信息库
人大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通知公告
宜良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关于《宜良县人大常委会关于提升全民法律素养 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议案》的决议
[发布方:宜良县人大]      [发布时间:2023-02-14 11:07:41]

宜良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关于《宜良县人大常委会关于提升全民法律素养

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议案》的决议

2023210日宜良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加强政府依法、社会普法、全民遵法,全面推进法治宜良建设,提升依法治理水平,特作出如下决议:

一、把握正确方向,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普法工作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新发展阶段全民普法工作,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支持、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人民群众为主体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大普法工作格局。

二、深化普法宣传,以有效普法提升全民法律素养

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不断深化普法宣传教育,是提升全民法律素养、推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要加强宪法实施案例宣传,阐释好宪法精神和“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础;深入宣传民法典,全面提升民法典普法质量,让民法典深入人心;深入宣传促进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宣传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平安宜良建设等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注重在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过程中开展实时普法,在依法履职中引领普法工作。要坚持集中性与经常性法治宣传教育相结合,做好重要时间节点专项普法工作,全面推进普法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正义可期待、权利有保障、义务须履行,引导全社会树立权利与义务、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观念,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三、硬化责任机制,以精准普法推动普法工作取得实效

全面推进“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责任制落实,细化责任清单,将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列为宜良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各责任主体履行普法责任,推动形成全民普法工作新格局。要全面推行责任单位年度履职报告评议制度,健全责任人学法用法多元评价机制,切实提高评议质量。要加强普法责任制监督检查,督促相关部门切实履行好法治建设职责,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要注重把行之有效的措施及时固化上升为制度,加快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为普法工作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优化信息平台,以智慧普法开启普法工作新征程

现代信息技术让全民普法插上“智慧”的翅膀,要推进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在广播、电视、简报等传统媒体基础上加大“智慧普法”力度,把法治元素融入公共设施建设,利用广场、公园、商圈等公共场所,广泛借助电子显示屏、公共触摸屏、移动电视屏等媒介,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让群众在喜闻乐见中受到教育,引导群众真诚信仰和拥护法律。要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引导相关媒体在重要版面、重要频道、重要时段设置普法专栏专题,针对社会热点和典型案件及时开展权威准确的法律解读。要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协调联动机制,加大以案普法、以案释法力度,使典型案件依法处理过程成为全民普法的公开课。要加强对优秀自媒体制作普法作品的引导,建设多媒体法治传播体系,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最大增量。

五、强化效果导向,以高质量普法推进依法治理

高质量普法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积极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对法治的需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法治需求,精准普法,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普法产品。要把创新作为全民普法的第一动力,树立全社会大普法理念,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普法;改进普法方式方法,促进普法从单向式传播向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转变。要完善普法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奖惩制度,加大普法工作在目标责任考核中的权重系数,严格实施考评,强化结果应用,推动普法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全面发展,以法治建设新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让依法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成为人民的自觉选择,从而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


Copyright © 2017 宜良县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1006549号-1 技术支持:昆明信息港

滇公网安备 53012502000172号